37期 [研討會紀要]《烏魯木齊中路》電影放映與現場討論側記

37期[研討會紀要]《烏魯木齊中路》電影放映與現場討論側記

活動日期:2024年6月1日
發佈日期:2024年11月13日
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C404
紀錄人:碩三同學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離散中的中國公民運動:性別、世代與多元力量國際研討會結束後,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於6月1日進行了《烏魯木齊中路》的紀錄片放映及現場討論,來自世界各地關注中國離散議題、公民社會與女性主義的與會者一同欣賞電影和參與討論,並邀請其中一位擔任主持人,引導觀影者發表感想。

1.紀錄片拍攝及敘事

        對於紀錄片拍攝及敘事,來自政大的老師首先比較這部片與《備忘錄1 》:
       我剛好去年在政大放了那個《備忘錄》,我覺得兩部片有一個滿大的落差,《備忘錄》沒有那個那麼強的旁白敘述,就是它讓影像有比較多說話的空間……[烏魯木齊中路]的旁白敘述給我有一種壓迫感,就覺得它好像有一個比較大的、比較一致的論述傾向,所以我自己看了有點驚訝。當然可以理解,在那個現場會覺得要用一個方式去把故事說清楚,但是可能已經隔了一年多,回頭再看的時候,我反而覺得那個旁白的這個軸線,我覺得有點太強烈。可能兩部片放在一起對比也不是很適合,但的確就是因為它都是事後用很多短視頻去把它拼接起來,然後重新去敘述那個當下的狀態」

        一位海外的白紙運動參與者對電影做出回應:
       
「我是在中國的行動者志偉,我也曾身處在這個白紙運動爆發期間。我主要在義大利和德國那邊活動,我們在海外組織集會去聲援。這是我第五遍看這個紀錄片。第一遍看的時候會覺得涕泗橫流,非常的感動,整個就感覺就回到了運動那個時候;第二遍看的時候會覺得有點意猶未盡;第三遍、第四遍的時候才會開始重新去審視這部片,它這個敘事跟我們當時的敘事是完全一致的嗎?第五遍的時候會再思考一下,好像這部片有很多不滿、不足的地方。
我覺得好的地方,很多朋友第一次看都能感覺到,但是我覺得它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個是在敘事上,它在敘事上其實很缺少。這個火災其實最早死的是維吾爾人,裡面的幾位遇難者都是維吾爾人。但是對於新疆事件,它幾乎沒有很多的敘述。當然這跟素材有關,這個導演他可能沒有辦法接觸到裡面的素材,所以我們在全球映後的時候,一般會放一些新疆集中營之類的相關內容,去補足這樣一個視角的不足

 

2.三種白紙運動與運動原因討論

        一位來自中國各地離散的民運人士發表了對於幾種「白紙運動」的差異,例如志偉表示:「他其實過度地把『白紙運動』去跟國內的『反清零運動』及『海外聲援活動』放在一起,但事實上在我們當時組織活動的時候,這三個運動的脈絡,它的傳播方式、動員策略可能都不太一樣」。

         一位台灣的白紙行動者對於區分不同的「白紙運動」發表了觀察:
我白紙的時候在台灣,然後也有在自由廣場辦一個活動。我看完紀錄片,覺得上海的整個行動的脈絡、事情的經過還原的很好。但是也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有點『反賊主旋律』的影片吧;也呈現的比較是一個『中產的上海』,作為城市視角的一個觀點。
但我不覺得這有問題,因為我覺得就是導演如實地拍出他所感受到的、經歷到的,這是對的。影片中其實也帶到當時富士康的抗議,富士康工人的抗議歸結為『薪酬問題』及『富士康工人反抗封控』,但是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後來跟一些富士康工人做的訪談是有出入的。
基本上,他們的問題主要還是圍繞在長年勞務仲介、非正式雇傭,以及薪酬上的欺騙問題。關於封控的話,其實富士康的工人更早一波有一個大逃亡,應該是11月底或10月底的時候,那時候工人的訴求其實與白紙會有一定的矛盾性,工人的訴求是因為工廠不夠嚴格的執行封控、不夠科學的且有效的管理可能生病的工人。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談白紙的話,這個階級性也是其中需要注意的。

        對於不同種類的白紙運動,中國女權主義行動家呂頻分享了看法:
我覺得確實有兩個白紙運動,一個就是富士康的工人與城中村居民的白紙運動;以及發生在北上廣大城市裡面,比較有資源的城市居民的一個鬥爭。我覺得這兩點之間肯定是有關係,都跟COVID-19、清零是有關係。一個鬥爭迅速的政治化,甚至喊出了『新聞自由』這樣的一種口號;而另一個運動始終停留在解決他們的勞動條件、吃飯這麼一個基本、沒有那麼可見的政治化。
        呂頻認為這兩個運動都是在回應習近平第三個任期後的中國社會,值得被讚許的點是,這兩次事件並沒有被中國政府無所不在的預防性鎮壓所取消。然而,也需要看到運動的後續發展,包括北京及上海組織運動的參與者可能會因此被中國政府識別;縣城內持續不斷的抗爭是身體性的、不是非暴力的,雖然運動並沒有政治化,但在維持「不被黨國所決定的」、「非確定性」方面,也同樣值得被讚許。
        一位來自東京的白紙運動推廣者分享了在東京發起集會運動的經驗,指出海外的白紙運動是兩者的「中間態」,從混亂的集會開始,到學習香港人組織街頭運動,擬定出「多元化、盡可能容納各種政治光譜」的運動策略。東京的活動現場確實也出現關心中國的不同政治立場的人群,包含諸夏獨立、法輪功、新唐人及綏靖派等不同政治主張的人員。但是當白紙運動降溫、封控解除時,這些過去集結的人群也開始分裂,如女權及部分民運的支持者產生矛盾。
  主持人最後總結三場白紙運動的脈絡,並且提出可以參考左玥寫的<白紙抗議集結的三股力量:理解中國2022社運抗爭局限與革命性>。主持人雖然並不完全同意左玥的觀點,仍然認為有助於了解三種運動的區別。
        一位現場聽眾對於地方政府在白紙運動的角色,提出個人的猜想,認為在中國網格化管理如此嚴格的地方,白紙運動得以爆發可能蘊含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角色。中國的運動參與者則回應,年輕人上街是「流水化的」,不是什麼組織帶領的,接著提出了一個描述當下年輕人狀態的二維模型2,認為白紙運動參與者可能是由「潤3」及「躺平4」的人所組成。
        一位來自中國的女性參與者重新整理了大家的意見,認為這場運動的參與者各有不同的原因,但都表達了對封控的反抗,以及白紙運動之所以能持續一段時間,地方官員在其中確實可能扮演了某種角色:
        因為中國的基層政府到地方政府,從省一級到市一級,他們被封控政策、被解封之前的各種應對疫情政策,已經折騰得精疲力盡。可以說是官不聊生,堪比民不聊生,除了物質上豐富等一些特權以外,他們有更多非常悲慘的遭遇。有的為了執行政策甚至面臨跟家人幾個月的分離等等,他們只是敢怒不敢言。所以這裡頭我覺得也有他們的原因,雖然他們是那個作惡的環節當中重要的一員,但同時他們也是直接受害,情況可能不亞於普通人
這位參與者也強調,這場抗爭突然被看到,與話語權、載體、教育程度、國際連接都有所關聯。

 

3.白紙運動的傳播工具與符號

討論到白紙運動的發展時,運動參與者也注意到了社會運動發展的方式與符號有關:
我覺得那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想到說社會運動需要什麼?或者說一個成型的、能夠有影響的敘述是什麼?這種敘述其實就是符號。
比方說白紙運動有一張白紙,這個白紙就是符號,符號背後代表著身分認同,代表著動員策略、口號選擇。如果我們想到台灣的社會運動的話,野草莓、野百合、太陽花、青鳥,大家都會有些符號。想到太陽花就會想到黃色的這個顏色……我們提到反送中的時候就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當時在2022年底,10、11月的時候中國的行動者,尤其是在海外的行動者,其實我們很難找到這種現成的符號資源。那麼這種符號資源,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我自己在組織集會的時候,我們要選口號、我們要選歌、我們要選怎樣的海報,都是非常切實的。
那當時唯一能用的資源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六四時代留下來非常老的口號,『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這非常老舊,已經無法反映當下行動者所期望的東西了。
第二個是彭立發5留下來的口號,這個是我們用最多的,同時也是我們自己在思考、掙扎的。我們將之作為身分認同是很糾結的。
…….白紙這樣一個符號出來之後,大家就非常的狂熱、激動,我們終於有一個自己的口號。我們也發明了很多原創性的口號,後來在海外的行動者當中有一定程度流傳。當時我在柏林的時候,大家會提出有一個很常見的口號,叫『體制不變,悲劇重演』。
白紙運動爆發後過一段時間,大家才有時間沉澱出我自己到底要幹什麼、我們組織的訴求是什麼?還有左翼的夥伴他們就提出另外一個口號,叫『拒絕菁英主義,尋求普遍共情』等等,這樣的口號終於開始一點一點去流傳下來。酷兒女權的夥伴也開始把自己的訴求明確,去說『父權不死,暴政不止』。
這些口號是在白紙運動,或者浪潮稍微有一些平靜時,比方說11月底至12月初的時候,這些口號在海外才被總結出來,大家才把它變成符號。大家也會有各種彩色的設計,藝術設計也開始流傳。我覺得這個符號化的過程反映了我們在海外的一個政治化的過程

        當討論到「白紙」作為運動的符碼時,參與者表示這來自於會被刪文的微信環境,「白紙代表的是沒有東西說,你要如何扣帽子」,是一種創意的展現。一名台灣的白紙運動者分享自己的經驗指出,當時曾使用李文亮6 、吹哨者作為符碼,顯示台灣及中國在社群媒體上對於議題接收速度的落差還是相當大。其他台灣參與者則分享,當時曾使用「哀悼烏魯木齊死難的同胞」及「聲援國內的抗議者」的形式進行,並表示海外的運動者可以不用侷限在白紙的符號上。
        除此之外,會中也討論到海外運動人士的消息來源往往是Telegram上的交流,「當時的策略就是Telegram群,行動完立刻解散。這樣的話就不留下任何的證據。Telegram開加密,基本上就是聊完之後你也不知道這個人在哪,你也不知道他是誰」。深圳的白紙運動者補充,他們同樣缺乏街頭經驗和運動策略,有人在微信發文或現場發海報,但也有過到現場後,才發現沒有人出現。原因是網路上真假訊息難辨,並且擔心是警察藉此釣魚。

 

4.「白紙運動」與「青鳥行動」的比較

        本場放映會舉辦之際,台灣立法院的爭議7正持續蔓延,因此台灣及中國行動者將兩個運動進行比較。一名曾親自去白紙運動現場的中國交換生說明兩者時間和動力的不同:
我想把這樣的事情,聯想到青島東路。因為我當時去(白紙)的時候是星期天的晚上、星期一的淩晨。跟我一起在路邊的人,他看到我這樣來,便跟我聊了兩句。他說:『哎呀,現在都沒人了,因為大家都是社畜,要上班、要上學的』。我理解的是,大家只有在週末那樣短短的時間,有空去做這樣一個抗議,然後一到工作日,中國人就非常自覺的回到家裡,要準備新一週的勞作及工作了。
可是我上週五就有去青島東路,也知道大家在青島東路立法院聚集是週二及週五的事情,我就覺得很好奇,覺得也是工作日啊,也是週二、週五晚上,但是會有那麼多人,下班以後也要趕過去。可能台灣這邊發展社會運動是非常成熟的一片土壤吧。

        在場的與會者也包含台灣的NGO組織,分享了NGO視角的青鳥行動,指出台灣的NGO之間彼此有信賴感,也有充足的聯繫,因此可以在線上群組討論後迅速分工,在一個晚上搭建出許多舞台,同時也注意到「大台8 」的問題:
NGO在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都很有意識,譬如說要讓更多人、更多NGO發言,而不是主辦的哪個團體,比如經濟民主聯合。他們一直想到的事情是更多的NGO可以發言,同時也希望有公民論壇。
即便是在舞台上面,可是在現場你會看到,因為人來的真的太多了,所以很多人他沒有辦法看到舞台上面說話的人,因此你可以看到在最外圍的地方,有更多非常草根、非常有創造力、非常豐富的表演、音樂,甚至在那邊會有人幫忙按摩。

此外,也分享濟南教會9 、志工、準備食物、醫療緊急通道等多樣分工,以及NGO對於「退場機制」的討論。
        一位參與者嘗試比較「青鳥行動」與「白紙運動」,認為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青鳥行動」有成熟的生態、有NGO,有「大台」及退場機制,而白紙運動當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街頭策略」:
就是一群人,他們到了現場以後成為了一群人。在到了現場之前,他們認識嗎?他們也不認識,他們之間什麼聯繫也沒有。他們就是懷著那種對於專制的認識,以及切身的那種體會,然後走到了一起。那一天就突然出現在了一塊,然後進入那個現場。他們有的可能後來有通過Telegram這樣的形式,保持聯繫,但是更多的可能也就是回歸了生活」。
此外,青鳥行動的公民「信賴感」很重要,有成熟的公民社會,而白紙運動的現場是從零開始。

 

5.小結

        主持人在活動最後摘錄所有討論並做總結,包含海外的白紙運動可能早於中國國內的廣義形式的白紙運動,從簡單的聲援到初步的組織化,再到後來女權與民運的對立。這也補充除了農民工與大學生的「白紙運動」外,海外推動中國議題運動的各種形式。此外,在白紙運動中「性別和女權」成為其中一個關鍵字,從影片中看到參與者的氣質與口號,其實與女權分不開;甚至海外的社群中,很快出現民運與女權人士的對峙,也與過去女權行動派10 ,以及近十年來中國網路上對性別的關注無法脫離,認為這是理解白紙的另一條線索。
        至於白紙運動為何能被大家看見?其一在於中國疫情三年的封控抗議是全球罕見的;其二在於影片中白紙運動參與者的特殊性,例如有上海的經濟資本、有對外網絡,北京的抗議有記者的社群和支持網絡,這些都成為白紙運動能被看見的關鍵原因。
-----------------------------------------------------------------
1《備忘錄》是由窮山惡水電影小組拍攝、以2022年上海封城為題材的紀錄短片。
二維模型的水平軸為「不合作──合作」,縱貫軸為「積極──消極」,因此區分出了四個象限。積極且合作者為「卷」(無意義競爭)、不積極且合作者為「韭」(韭菜,被收割)、積極且不合作者為「潤」(run,移民)、不積極且不合作者為「躺平」。
潤是英文的「Run」諧音,大致上有「跑路」、「移民」的意思。潤學為中國迷因用語,主要描述離開中國、移民的各種方法。
躺平是2021年中國的流行語,表達與世無爭、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更具體的話是描述1990及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不買房子、不買車子、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維持低水平消費的生活方式。
5「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領袖要選票,不要謊言要尊嚴,不做奴才做公民」,是2022年10月13日彭立發(網名:彭載舟)在北京四通橋上掛起的橫幅,被視為中國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少見的公開抗議活動。
李文亮醫生於2019年12月30日在微信的私人聊天訊息中發出「類似SARS病毒」等文字警告,成為最早向外界披露嚴重傳染病的醫生,被稱為「疫情吹哨人」,轄區派出所曾命令他簽署自白書,自白病毒陳述並非事實。李文亮後來不幸感染病毒過世,官方追封他為烈士。疫情後仍然有許多紀念活動,但也持續遭到中共打壓。
新一屆立法院在2024年2月20日開議後,中國國民黨及台灣民眾黨聯合提出「國會改革法案」,由於內容引發爭議,包含國會擴權、民主失衡、中國介入等多項議題,導致5月17日院會中激烈衝突,以及後續立法院外大規模的群眾抗議,被視為太陽花運動後最具規模的街頭社會運動。
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強調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沒有統一的領導,被稱為「無大台社運」。
發言者表示,濟南教會是台灣抵抗威權重要的據點,加上優越的地理環境讓後續的食物、志工、醫療等服務,有據點可以運營。
10 中國的青年女性主義推動者,從2012年起,以行為藝術等方式在公共場合表達性別平等的訴求,與媒體合作、公開問責、抗議性表達為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