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33期 [師生田野紀要] 陳永興建築師談兩岸鄉村/農村政策與社區營造交流經驗

2021年台灣移地學習系列

陳永興建築師談兩岸鄉村/農村政策與社區營造交流經驗

田野時間:2021年11月23日
田野地:台南土溝村水牛建築事務所
受訪者:陳永興建築師
撰稿人:高翔煜(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20211123陳永興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發展多年,高度都市化的台灣正面臨非都市地區的人口流出、高齡化、產業空洞化等問題,迄今依未見成熟與全盤考量的國土規劃政策。而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以陳永興建築師為首,透過建築學涉入營造的一條路線,除了在台灣的公共建設歷史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亦是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農村人口流向沿海都市地區後,值得借鑑與交流的問題解決方式。
       本次田野,先圍繞建築人如何在台灣創造一條農村改造經驗,再以陳永興建築師在國際交流、中國大陸在地鄉村調研與交流經驗,對兩岸鄉村/農村政策進行一定程度剖析。試圖在治理與土地制度相異,卻面臨相對問題的兩岸農村提出可延續與複製的經驗。
 

建築師改造農村-從象集團到Team Zoo中的水牛
       陳永興建築師於甫投入建築行業,便加入1980、1990年代於宜蘭推動「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象設計集團1 」,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以及建築規劃。作為來自日本東京的象設計集團,為台灣的大型公共建設帶入不少日本的概念。「冬山河親水公園」具有指標性意義之處是,有別以往的河川工程大概都是防洪、防災概念,在宜蘭的冬山河改造,首先呼籲把河川跟人的關係再拉回來,把河川的兩岸跟水的關係再找回來,照顧的居民從幼兒到老年皆有涵蓋,在台灣形塑一股「親水」風潮。
       象集團創辦者的導師吉阪隆正為早稻田大學的建築學的教授。他是西方現代建築大師勒·柯比意麾下三個弟子之一。在離開歐洲,回到日本後,於早稻田大學創設「優研究室」,隨著旗下建築師能量愈發充沛,象集團逐步擴大,成為一隻橫跨台日的「Team Zoo2」社群,以吉阪隆正的建築理念與經營角度出發,各自以動物為名開立事務所,並且互相支援。因緣際會,本來在日本東京的象設計集團,從東京搬遷至北海道十勝農村地區,一部分的建築師則來到需求大型公共建設的台灣落腳。而後,作為台灣農村重要的象徵,陳永興建築師選擇以水牛為名,最終落腳彼時調查研究的嘉南平原,在台南土溝村創立「水牛建築事務所3」。

 

調研空間的隱性秩序-每五十公分的高低差,就形塑不同文化
       甫來到台南土溝村時,陳永興建築師本想將宜蘭的工作方法套用,然而,在嘉南平原的中心地帶,土溝村實際的地理情況,與宜蘭冬山河有著極大的落差。面對開闊的平原,陳永興建築師與團隊回頭查閱、學習了吉阪隆正4這位老前輩的調查研究方法,針對平原地帶進行完整且縝密的環境調查。
       在嘉南平原中,類似土溝村的自然村落有數百個,鄉村就如同海洋的島嶼,星羅棋布從中央山脈到丘陵、平原地帶,直到海邊的土地上。雖然以高鐵速度而論,嘉義到台南不過十五分鐘的路程,但以緩慢的步調進行調研時,能感受到土地的紋理層次非常豐富。從外海到內海,靠海的農村;平原地帶的農村、水圳埤塘;茄路以前的糖業鐵路,到最近的高鐵的交通建設;丘陵地帶的水庫、原住民西拉雅族的棲息地等等。每五十公分的高低差,就可以看到一個不同文化的面貌。
       陳永興建築師表示,建築學的歷史敘事是英雄式的建築史5,而沒有經過刻意設計的聚落,則是透過聚落空間中社會因子與自然因子互相影響之生命力,才得以產生美感。陳永興建築師與我們分享:建築人的調研6方式,與社會學的角度並不相同,是更為緩慢的調研,更可能帶有部分的人類學色彩,其調研的目的與產出,皆是為了設計與創作。
       相比於宜蘭在公路聯繫與產業變革中漸漸離開農業產業中心,迄今的嘉南平原依然是台灣重要的農業地帶,自然村的農村結構依然存在,因而面臨青壯年人力外流嚴重的問題,了解問題存在,了解環境與農村中的網絡,最終才能完成不悖離原有自然村落,根據水文、物產而生的鄉鎮,進而提出鄉鎮風貌改造的綱要計畫。
       從歷史脈絡出發,土溝村的生活聚落依著中央的溝圳而生,日治時期糖業鐵路建立,土溝村大量耕種稻米與糖,而近代由於化學肥料、農藥與機械化生產的發展,使農業的原來的地景紋理消失了。於是,初期社區營造的重點在環境空間治理,以土溝村的精神-水牛為題,逐步由小而大創造聚落村民的生活空間,成功將土溝村變成一個很有活力的地方,輻散周圍的地帶,也受其影響,居民對於村落的認同感同時被找回。

 

中國大陸農村改造路-從全部鏟除到農村觀光,找回人文脈絡
       近七八年來,陳永興建築師多次以調研協助團隊身份、論壇或圖稿比賽評審身份前往中國大陸參與鄉村建設事務交流,同時累積許多對中國大陸農村改造狀態的了解。陳永興建築師分享,從發展脈絡而言,中國大陸農村改造可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於將傳統的農村現代化有一定難度,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僅是把舊的鄉村鏟除,將既有村民集中於新建的村落,並將既有土地釋出。後來政府發現,村民與土地的關係薄弱會造成新村的問題;第二階段,陳永興建築師提出莫干山的案例作為一種典型。莫干山鄉村民宿事業的規劃者為2010年上海世博的總規劃師朱胜萱,其結合建築學背景與在台灣接觸到之鄉村民宿觀念,發揮莫干山既有環境優勢逐步擴大規模,目前是中國大陸鄉村改造非常重要的工作團體,一年可能改造上百個村落。當前作為中國鄉村改造的第三階段,陳永興建築師從社區營造、建築設計的角度觀察,感受到中國大陸本地如火如荼的充沛能量。他認為現在的鄉村改造,逐漸變成一個大學建築科系的顯學。而年輕的、海歸派的建築師,也因為中國本地長時間的鄉村空殼化,被給予大量創作與發展的機會。
       在一步步移轉鄉村建設主事者與參與者的脈絡中,陳永興建築師說明了兩種資金與農村改造力量進入鄉村建設的途徑。一是政府直接委託制定,透過如扶貧基金等資源進行。像最近於福建地區的住宅建設部門,就以友台政策為出發點,組建了兩岸青年建築師學會,邀請台灣建築師前往,在福建地區為超過一百個村子進行改造;另一部分的力量則來自地產集團,由擁有土地的公部門,委託地產集團,選定某一些村落做改造,讓政府將給其資源、釋出土地使其經營。
       而兩岸農村/鄉村改造之路,則是始於七、八年前,透過台灣兩岸交流協會、台灣建築學會等網絡建立。當初中國建築學會城鎮組的崔愷7院士,為了觀察與了解台灣農村的改造現況來到台灣。在竹山見到陳永興建築師與水牛建築事務所,對於這條既有人文空間、土地紋理為根基的特別發展路線印象深刻。在隔年便邀請水牛團隊前往雲南大理,參與鄉建論壇、參與諸多評審與調研工作。
       在疫情前,陳永興建築師在中國大陸已經受理兩個委託,並已開始提出調查報告,但疫情使得整個行動暫緩。但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交流,其仍保持持續交流與合作的樂觀態度。他解釋,因中國大陸的農村計畫已經排到二零五零年,以這樣的廣度與時長,即便台灣的建築師都投進去,也都不敷使用。而在這樣的時間、人力壓力下,中國未來是否將走向斷裂的、粗暴的改造方式?陳永興建築師以參加諸多論壇的經驗,以及全球對於鄉村改造的風潮推論,中國大陸的鄉村建設參與者、農村再造學者都有省思文化斷層的危險性,至於如何運用到實務工作中,待看這些學者的操作。

 

台灣農村改造現況-政策延續與更新速度影響甚鉅
       對比中國大陸,兩岸農村改造工作,最大差異便是土地制度。相對於台灣施行土地私有制,中共中央則具有國土規劃與分區的權限,因此在公部門推動鄉村建設與改造時,能夠執行快速、規模化的系統改造8
       而台灣雖在數十年前文化建設委員會9時期即展開社區總體營造,但農村再生依然有結構性問題存在,主要來自於政策的不連續、土地制度改變緩慢兩大因素。陳永興建築師指出,在農村環境下,不容易釋出公共空間來做比較深刻的改造,以土溝村為例,在經過多年的建設過程,溝圳改造依然需要再進行很多翻修程序,好不容易收集完居民的同意書,政策卻已經變更,甚至政黨輪替的情形,也會致使原先地方營造團體的行動無法持續。而在農村再生問題上,當既有土地制度與國土規劃出現衝突時,兩者經常出現無法調和的狀況,以馬政府的「農村再生」政策為例,起先是以類似都更的觀點進行,但土地、公共空間都沒有相應的策略釋出,導致無法形成系統性的農村改造,地方團體的營造也僅能以現有空間與預算,依附既有社區產業,進行單點的小規模更新。
       農村再生的另一個困境則來自前期的農村問題,陳永興建築師在改造工作時,常考慮到既有土地與人文紋理,不希望將其破壞,因此更偏向於推動有別於宜蘭豪宅型的農舍改造,然而,在地的居民多半為長輩,相對無法接受這樣的更新構想,留在農村發展的年輕人也因缺乏資金,難以說服掌握經濟命脈的長輩嘗試這樣的改造方式。陳永興建築師省思,如同在中國調研時帶有呼籲性質的、緩慢調研的工作一般,在台灣農村改造的下一步,依舊需要從自身「證明」。
       田野最後,陳永興建築師帶著參訪師生前往其目前試點改造的自宅,踏入以傳統住宅改造的空間,我們體會到保留建築構造與外觀,亦能使居住環境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

 

結語-建築設計革命將在農村發生
       於訪談中,陳永興建築師持續性說明他在設計過程中的「慢」,與台灣農村改造工作的「細」,這樣的形象推動,除了師承日本外,在美國依然有建築科系與建築人推廣,透過長期駐點農村,讓大學部到博士班的學生,在農村協助改造,發揮創造。對陳永興建築師而言,他與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Rem Koolhaas想法一樣,過往二十世紀的、混凝土世代的建築師已經不再具有對都市建築設計的空間,設計思維的更新將會在具有大量需求的農村發生10。即便具有諸多公部門的前因、過往積累的問題成為其結構性推進改造的難處,未來農村的創造力,仍舊不容小覷。

----------------------------------------------
1 「象設計集団」網站,https://zoz.co.jp/。
2 TEAM ZOO,https://www.zoodigital.com/about/team-zoo/。
3 水牛建築事務所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telierBuffalo/。
吉阪隆正,1917年生,畢業於日內瓦國際學院、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為日本「有形學」之建築大師。
5  意指如神廟等神聖性的、帶有大敘事意涵的建築才會被載入史冊。
調查研究。
崔愷,1957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系。現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快速、規模化的系統改造同時亦造成變遷太過快速而衍生的一連串斷根、嫁接現象。
於1981年11月11日由行政院成立,為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施政的最高機關。
10 節錄自2021 年 11 月 23 日與陳永興建築師之訪談內容。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