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34期 [師生田野紀要] 一盞清茶品兩岸:嘉義茶產業的中國因素

2022年台灣移地學習系列

一盞清茶品兩岸:嘉義茶產業的中國因素 

受訪者:
簡坤瑩 (嘉義縣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郭百超 (嘉義縣製茶協會理事長)、黃惠蔘 (嘉義縣製茶協會總幹事)、
許偉庭 (台灣茶葉品評協會理事長)、簡柏修 (阿里山茶葉協會常務監事)

日期:2022年10月17-18日
地點:阿里山民宿發展協會、阿里山茶葉協會
撰稿:王致凱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本篇紀要合併兩場訪談撰寫※ 

嘉義縣阿里山茶葉協會

        大凍山休閒渡假中心坐落於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頂湖步道旁,享有海拔1680公尺的地理優勢,周遭茶園環繞。負責人簡坤瑩先生過去在台中經營餐廳,後因父母年邁,於是回到故鄉,將老家改造為民宿。在政府還沒有開始輔導的年代,簡坤瑩可以說嘉義最早期經營民宿的業者。他目前也擔任嘉義縣民宿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對於民宿發展與茶產業交流,有著獨到的見解。

一條龍的觀光產業鏈

        簡坤瑩指出,十年前陸客大量來台時,一條龍的消費模式確實讓台灣旅館業與特定的茶商有利可圖,而其中的套利操作也相當細膩。以茶產業來說,當時台灣旅行社會向陸團買人頭,讓陸客進到指定的商店採購阿里山茶作為伴手禮,一個陸客的人頭費約需200到300元。但全盛時期,每天有上百部的遊覽車在阿里山觀光區買茶葉,市價哄抬至一台斤12000元不等,而旅行社則從中抽取七成的利潤,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簡坤瑩也指出,實際上台灣本地茶多為內銷,陸客透過旅行團所購買的茶葉多自越南進口,或者是台越混茶,兩者價差至少一倍以上,茶商即是透過本地與進口茶葉的價差獲取利潤。此外,為了方便管理,旅行社也會和特定的旅館業者進行長期合作。換言之,陸客大量來台的時期,從旅行社、茶商到旅館業,嘉義地區已然發展出了一整套的陸客產業鏈。
        但簡坤瑩也認為,上述的產業鏈實際上是少數人在獲利。一方面,旅行社有其長期合作的旅館,一般民宿業者以及其他未進入產業鏈的旅館則以經營國內或日本的旅客較多。以近年來的陸客禁令來說,原本依賴陸客產業鏈的旅館與商家自然損失慘重,但多數的民宿業者只有受到自由行的人潮影響,且嘉義地區的民宿業者不像南投,將民宿作為主業,嘉義縣民宿發展協會中,就有不到一半的業者將民宿作為副業,對於整體經營實則並無大礙。另一方面,台灣本地茶葉本來就以內需市場為主,光是國內市場就供不應求,陸客禁令對於茶農來說其實也並無太大影響。對部分阿里山當地居民與民宿業者而言,陸客大量來台後,除了對當地生態與環境有極大影響外,也排擠了其他國家的客源。因此,也有不少居民希望陸客不要再來。談到這裡,在座師生不由得好奇,既然如此,為何陸客禁令後仍有不少業者在媒體上向政府疾呼解除禁令?簡坤瑩直言,這其實是中國大陸以經促統的策略,而兩岸之間的茶業交流活動則是中國大陸以經促統策略的重要槓桿。
        簡坤瑩指出,現今在中國大陸從事茶產業的台商之所以會去對岸投資經商,不少是由於某一源於台灣的知名品牌積極促成。透過茶產業交流以及鬥茶競賽,茶商得以在活動中炒紅知名度,並將茶葉銷往中國大陸,或直接將茶葉種植技術與製茶師父帶往中國。用簡坤瑩的話來說,在兩岸的茶葉同樣是1000元,只不過到了對岸就是以人民幣為單位。而這些長期往來於兩岸之間的茶農與茶商多為固定的同一批人,透過兩岸茶業交流後,其從中獲利甚多。然而,一旦政治局勢有所變動,對岸當局很可能就對茶葉作經濟封鎖,讓上述依賴兩岸茶業交流或陸客產業鏈的百姓向政府抗議,從而影響台灣島內的政治局勢。事實上,除了茶產業交流以外,簡坤瑩也指出,在十年前,這種各行各業的兩岸交流比比皆是。就以他所經營的民宿協會為例,也有過相互考察,並吸引台灣業者赴陸投資的案例。

兩岸鬥茶,鬥甚麼?

        隔日,清大社會所師生一行人又來到阿里山茶葉協會,向嘉義縣製茶協會郭百超理事長、黃惠蔘總幹事,以及台灣茶葉品評協會許偉庭理事長、阿里山茶葉協會簡柏修常務監事針對兩岸茶業交流的實際情況作更為詳細的訪問。
簡柏修說明,由廈門晚報與嘉義縣製茶協會聯合舉辦的兩岸鬥茶是在閩南鬥茶的基礎下進行改制與延續,自2005年至今已舉辦十二年。但兩岸鬥茶並非將兩岸各項茶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許偉庭強調,六大茶類(綠黃白青紅黑)有其不同的品評風味與方式,並不能放在一起進行競賽,但仍能將茶葉分組,使兩岸合辦鬥茶競賽,雙方在茶葉競賽中相互觀摩,以收交流之效。而郭百超則補充,透過搭建兩岸鬥茶的交流平台,得獎茶葉在陸就較有可能得到較多的宣傳,從而抬高得獎茶葉在陸銷售的利潤。同時,透過兩岸鬥茶的交流平台,參賽方所上繳的茶葉都是比賽用途,故而對於消費者而言,茶葉的品質與產地也較能受到把關。
        在場師生好奇,既然本地茶市場已然供不應求,為何仍要向中國大陸尋求外銷?許偉庭與郭百超共同指出,台灣茶葉的總需求量約有五萬噸,而總供給量則只有一萬二千噸,但茶葉市場不能只從總供需量來看,還需分為商用茶與精緻茶兩塊市場來談。所謂商用茶即是用於手搖飲品、罐裝飲料等成本較低的用途,其需求雖連年攀升,但商用茶的來源仍以進口茶葉為主;而台灣的本地茶葉由於長年以精緻茶為導向,但國外市場則開發不易,過去三十年主要銷向國內市場。許偉庭強調,兩岸開放自由行以後,台灣的海外銷售市場瞬間拉高兩到三倍的銷售量。同時,相較於過去的內銷利潤,銷向對岸的利潤還要高三到五倍,對於茶農來說,是值得爭取的市場。目前,台灣最大的海外市場即是中國大陸,但談到台灣茶產業的出路,郭百超與許偉庭也強調,即便擴大外銷市場是重要課題,但國內市場也不容忽視。許偉庭分享,就以手搖飲料來說,台灣手搖市場還有一倍以上的增值空間。他認為透過品評技術的推廣以及產地資訊揭露,政府與業者即能共同引導台灣的消費群體更有效地辨別茶飲品的產地來源,從而使本土茶業能在國內有更多增值空間。郭百超也說明,阿里山製茶協會這幾年的重要業務包含輔導會員自主管理、作好產地溯源,同時辦理茶葉品評技術訓練,這都是在強健國內茶產業的體質。
        然而,許偉庭也指出,政黨輪替以後,中國大陸當局除了取消陸客來台以外,也將市場的大門關閉,使台灣茶葉的外銷曲線急遽下降。雖然政府積極向歐美、日本開拓市場,但台灣的強項仍在半發酵的烏龍茶,而非紅茶、綠茶,難以取代中國大陸的原有市場。而近年,中國大陸市場則因一連串事件而加大輸中難度。一部分是2020年1月1號,中國大陸希望銷到國內市場的食品都能夠登錄註冊,並配合其管制;另一部分則是同年中國大陸暫停我國多項農產品進口。郭百超補充,在江澤民時期與習近平執政前期,中間商也曾因應兩岸政治特殊情形,針對產地標籤貼「中國台灣」、「台灣」、「中華民國」有一些技術性的作法,但都並不如這幾年那麼敏感。但簡柏修也強調,目前對岸的茶葉博覽會仍有台灣茶的品項,但那主要是台灣移植至中國大陸的品種,屬於「台式茶」,而非台灣本土銷向對岸的茶葉。也就是說,台灣茶葉在對岸仍有一定市場,疫情之後也許是突破市場的一個契機。

結語
        從兩岸開放陸客自由行並簽署ECFA早收清單後,嘉義作為觀光與茶葉大縣便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大陸進行統戰工作的一環。因應陸客觀光,嘉義縣發展出一條龍的觀光產業鏈,從旅行社、茶商到旅館業,陸客觀光的每一環行動者都建立出其獨特的套利機制。而陸客觀光的效應遠不只在國內發酵,也對島內產業產生其他影響。部分民宿業者赴陸投資,往來於兩岸之間;而部分茶商則藉由兩岸交流活動,提高外銷利潤,賺取經濟紅利。近年隨兩岸政治局勢驟變,上述紅利的喪失雖成為對岸以經促統的槓桿,卻也刺激島內產業的另一部份人士另尋出路、默默耕耘,並思索著下一步的產業出路。未來台灣茶葉產業的走向如何,值得研究者的後續觀察。此外,從訪談中我們注意到,中國大陸的統戰要在島內發揮作用,仍需鑲嵌於在地的歷史脈絡之中。在台灣精緻茶產業的內銷市場中,整個產業體制及其中的行動者是如何在兩岸開放交流後,具體產生扣連,並形成上述的套利機制,也值得研究者悉心思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