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35期 [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 在海外推廣香港研究/李靜君、梁啟智、葉健民、單國鉞

35期[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
在海外推廣香港研究

演講日期:2023年12月9日
發佈日期:2023年12月25日

講者:
李靜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教授
梁啟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理研究員
葉健民;布里斯托大學歷史系教授
單國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主持:陳健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
記錄:林清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這場座談是「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最後一場演講活動。現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的陳健民教授,在開場時分享,籌備本次研討會時,最初預想的規模其實遠低於今天的盛況;過程中也聽到很多人投入香港研究是為了保全香港的意識,是一種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同時把香港的真相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而對學者來說,也是在實踐「活在真實」(living in truth),透過研究來把真實地呈現香港的狀態。

李靜君——加州大學全球香港研究計畫
        李靜君教授2019至2021年間曾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但隨著香港的學術與政治環境惡化,在2021年回到加州大學社會學系;並在校方支持下,啟動了全球香港研究計畫(Global Hong Kong Study Program)。
        李靜君認為,要讓香港研究持續發展下去,除了組織層面該怎麼發展的問題外,如何讓香港研究「全球化」的問題也很重要,亦即香港研究必須對國際社會來說具有重要性,否則當香港議題脫離當下熱門的新聞循環(news cycle)時,便不會有人在乎了。至於學術工作的任務,應該就是透過持續生產知識、發現問題,讓香港議題能繼續出現在公眾的視野。李靜君將研究計畫命名為「全球香港研究計畫」的原因,是希望呈現香港研究除了對香港本身的價值,也能對國際學術界的各領域做出貢獻。
        李靜君接著討論香港研究的學術專業領域(academic discipline)的問題,首先指出香港研究必然是跨領域(inter-discipline)的研究,但跨領域不代表不需要學術專業領域。相反的,跨專業領域研究必須要立基於扎實的學術專業,從特定學術專業的理論、方法與視角,才能在研究中整合來自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重而發展出創新的跨領域研究。其次,李靜君也認為在目前的學術體制中,教職、研究資源還是基於傳統學術專業領域分工,學術工作者總是要先在某個領域拿到一份工作,才有可能支持自己去做跨領域的香港研究。
        最後,李靜君討論香港研究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困難下的轉機。香港政治環境的惡化,對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帶來外在與內在的雙重障礙。國安法、政治壓力等外部壓力,讓研究者可能無法進入香港研究,而政治壓力下的香港社會也代表著可能更難取得研究資料;香港局勢的險峻,以及國安法對於研究工作所施加的法律、人身安全風險,都對研究者產生內在的壓力與挫折。
李靜君以自己研究中國勞工抗爭的經驗為例,指出在剛剛進入田野時,面對壓力、審查一開始也很害怕,但只要能學習應對(cope)這些壓力後,就會發現即使在高壓的社會裡,還是存在公民社會的空間,還是能夠找到研究資料的方法,以及能讓這些挫折與情緒轉化成學術的能量。香港局勢的轉變,雖然一方面讓某些研究變得困難或是不可能,例如選舉研究;另一方面也讓香港成為值得研究的特例(anomaly),例如在選舉受到操弄的情況下,「是怎麼被操弄的」會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梁啟智——中研院社會所香港主題研究小組
        梁啟智教授目前於中研院社會所客座,也是香港主題研究小組的成員。梁啟智分享來台至今兩年多,對於港台文化、台灣的香港研究資源、香港研究在台灣,以及在現今局勢下,台灣在香港研究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港台文化上,梁啟智認為台灣和香港處於「好近又好遠」的狀態。台灣民眾因為流行文化和香港電影,看似對於香港文化很熟悉,實際上對於香港政治與社會狀況並不理解;而香港人也經常以為可以輕易地融入台灣社會,但來到台灣之後才發現,相較加拿大、英國等地,台灣民眾其實並不熟悉該怎麼與「香港人」移民互動。
        在香港研究的資源上,梁啟智觀察到儘管很多台灣學生對於香港研究有興趣,每年也約有40篇的碩博士論文以香港為主題,但在開課、研究書籍資源上還是相對缺乏。例如,各大學雖然有香港研究相關課程,但通常不多且不是穩定開課,原因可能是本地大學生還是比較習慣以國語修課有關。梁啟智以各大學圖書館內馬嶽著作的收錄數量為例,指出除了中研院館藏較多之外,各頂尖大學仍有待補充。台灣同樣使用華語,在華文出版與學術資料具有相當的優勢。
        台灣在現今香港局勢中所扮演的角色,梁啟智觀察到從出版、研究合作、公民社會接觸等層面上,台灣已經扮演了香港議題、香港研究的前沿。各種在香港難以發生,或是有風險的出版、研究和訪問,能夠轉而到台灣進行;如同過往難以進入中國進行中國研究時,香港曾經是中國研究的前沿與替代空間。
        梁啟智最後介紹中研院社會所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正在建置的香港研究資料庫,目前收錄的內容包括過去的香港公民社會史料,隨著香港出版關閉而逐漸消失的書籍,香港現在社區發展、公民社會的出版物,以及英國的官方檔案副本。

葉健民——布里斯托大學香港史研究中心
        葉健民教授過去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2023年起任教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並擔任香港史研究中心研究主任(research director)。葉健民首先介紹香港史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以及現在運作的狀況與目標。
        香港史研究中心於2022年正式建立,但中心前身的研究計畫從2015年就已經開始。最早是一名香港商人出資希望能撰寫他家族的歷史,後來說服他將計畫轉成研究香港歷史,培養博士研究生是計畫其中一環,每年都提供全額獎學金,培養出來的博士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出版。香港史研究中心在2022年正式成立後,最重要的目標是「投資未來」,具體方式包括培養新一代的香港史歷史學者,以及建立香港歷史的資料庫(Hong Kong collection)。
        在培養學術人才方面,葉健民認為10年後中心或許不復存在,但好的歷史人才能帶來的影響會更加深遠,因此香港史研究中心除了提供獎學金,也與英國其他大學內的香港史研究者保持合作,透過工作坊或會議方式,協助培養多方面的香港歷史研究人才。
         在香港歷史的資料庫的建置上,葉健民認為英國人有較強的家族「檔案」(archive)文化,有許多相對完整的家族照片、文件和紀錄,可協助歷史學者研究港英時期的官員和人物;不過,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家族後人,同時有授權、智慧財產權,甚至是敏感素材是否能公開的問題,因此香港史研究中心目前透過群眾募集的方式,建立了「Hong Kong Photo Project」提供上傳平台,讓民眾可以參與歷史的紀錄。
        最後,葉健民強調香港史研究中心希望不只是在香港以外運作,例如今年9月曾在香港舉辦了Hong Kong History Day活動,大概有150多人全日參與。此外,現在正進行中的一個影像計畫,訪談並報導香港的文史工作者和學者。不論是實體活動,還是線上的內容,目的都是讓更多人知道,其實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為香港史付出,我們沒有必要悲觀。

單國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共研香江計畫
        單國鉞教授目前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並主持該校的「共研香江計畫」。單國鉞分享他對香港研究現況的看法,香港研究者的心理建設與應該發展的能力,並且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香港研究現況,來鼓勵香港研究者持續擴展制度空間與研究資源。
        單國鉞認為近十年來香港研究的蓬勃發展,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年輕學者,從今天和其他的研討會中,也可以發現香港研究的主題愈來愈廣泛。單國鉞建議香港研究者把香港視為需要被理解、思考的對象,保持香港作為研究主題的好奇心,不要滿足於直覺或理所當然的答案。
        在香港研究者應該要發展的能力上,單國鉞認為替香港研究擴展制度性的空間(institutional space)尤其重要,香港研究者必須互相合作、激勵彼此、尋找機會,才能持續培養下一代學者、建立資料檔案、共同研究,並且創造對話空間。 這也意味著在香港之外的研究者,要盡力避免與待在香港內部工作的學者產生分歧或是隔閡,因為就算兩者不能喻為「在同一條船上」,最起碼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此外,在外的香港研究者也必須透過與在港的研究者聯繫,才能維持香港研究的在地性,才能感受現在的香港與人的樣貌。
        最後單國鉞介紹目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研究的狀況。由於加拿大有許多的香港移民人口,尤其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所在的溫哥華;除了香港人外,也有很多來自台灣與中國的移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一直以來都意識到學生、校友或是周遭社區成員的族裔組成特性,因此投資了較多的資源在亞洲研究上,包括在校內開設廣東話課程、組織社區活動、舉辦講座等,吸引了很多對香港有興趣的研究生。這些都是建立在長期研究資源(capacity)的培養與協調下才得以實現,但單國鉞強調,沒有任何機構或是人能夠做所有事,唯有協調、合作才能讓學術社群共同走得更遠。

瀏覽數: